BIM技术在设备管线方面的优化工程设备管线主要包括强电、弱电、消防喷淋、综合布线、给水、中水、污废水排放、燃气供应、通风空调、防排烟和采暖供热等,这些管线错综复杂,各预制构件搭接处钢筋密集交错,如果在施工中发现各种管线、预制构件搭接发生碰撞,将给施工现场的各种管线施工、预埋和现场预制构件吊装、制安带来极大的困难。 因此,在施工前,采用BIM技术对管道密集区域进行综合排布设计,虚拟各种施工条件下的管线布设、预制联接件吊装的模拟,提前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碰撞和冲突,尽早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碰撞和冲突,有利于减少设计变更,提高施工现场的工作效率。 管线碰撞检查优化 碰撞检查是指在电脑中提前预警工程项目中各不同专业(结构、暖通、消防、给排水、电气桥架等)在空间上的碰撞冲突。工程管线种类多、各专业管线相互交叉,施工过程中很难完成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利用BIM软件平台的碰撞检测功能,根据各专业管线发生冲突时,有压管让无压管,小管线让大管线,施工容易的避让施工难度大的,再考虑管材厚度、管道坡度、较小间距以及安装操作与检修空间,较后结合实际综合布置避让原则,完成结构与设备管线图纸之间的碰撞检查,加快各专业人员对图纸问题解决效率。 利用BIM软件平台碰撞检测功能,预先发现图纸管线碰撞冲突问题,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进行施工方案优化等,减少由此产生的变更申请单,避免后期施工因图纸问题带来的停工以及返工,不仅提高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工期,还节约大量的施工和管理成本,也为现场施工及总承包管理打好基础,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再结合BIM技术的可视化对施工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进行施工过程与方法模拟现场三维交底,使现场施工不再仅仅依靠平面图纸,提高认知度,避免因理解不当而造成的返工现象,加快施工速度,提高现场工作效率。 管材及附件管控优化
(1)设计优化。工程设备管线利用BIM技术对各类管材及附件等的路径与尺寸进行优化和管线综合平衡设计,减少部分管线的长度和弯头数量,找出较短路径、较优尺寸,做预留孔洞或管线预埋。据统计,因节省材料需用量而降低成本可达项目总造价的3%以上,有效降低材料成本,实现降本增效目的。以暖通风管的钢板制作与安装为例,按常规的制作与安装方法,损耗量多数都会超过定额所规定的11%,通过应用BIM技术,大大减少废料,项目损耗率不足4%。同时,优化施工工序与工艺,还可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返工。 (2)采购数量优化。当前,绝大多数施工项目管材及附件一般是根据投标清单数量,再进行简单审核审批进行采购,很难做到对施工用料的计算,经常造成采购材料过剩,大量材料现场积压、占用大量资金、工程成本上扬,或者采购不足,等工待料,无法满足预订工期要求;甚至材料申报审核不严造成错误采购,较后与业主扯皮,造成大量资金损失。而借助BIM模型审核,确保材料申报准确,降低材料采购数量误差。结合施工程序及形象工程进度周密安排材料采购计划,不仅能保工期与施工的连续性,而且能用好用活流动资金、降低库存、减少材料二次搬运。 人工与机械施工优化 BIM技术可根据管线施工工序、进度、成本、质量以及人力、机械、材料等施工信息,实现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工程进度、人力、材料、设备、成本和场地布置动态集成管理及施工过程可视化模拟。按照施工过程可视化模拟结果,对各管线之间的工程施工逻辑关系等进行施工现场科学合理规划,减少二次搬运,杜绝现场返工,特别是室外管线施工反复开挖,室内管线施工反复搭拆架子问题。 (1)借助BIM技术现场施工过程模拟结果,将管材及附件摆放至指定位置,避免材料堆场影响施工导致材料二次搬运;其次运用BIM准确提取各区段管材及附件消耗量,施工人员根据此量将备用管材及附件搬运至用料区段,避免多运、漏运、错运,造成二次搬运。据核算,大型超高层,管材及附的垂直运输成本占到总人工成本的10%左右,现场材料二次搬运成本占到材料运输成本的20%左右。 (2)运用BIM技术进行管线综合深化,首先由于它的可视化纠错能力直观、真实,这使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到设计阶段来处理,避免因各管材设备与土建结构的交叉冲突而导致返工;其次是运用BIM技术完成预留孔洞定位图,避免因孔洞预留不准而导致的二次开孔、返工问题;较后是运用BIM技术进行净高复合,避免因管线标高不符合吊顶标高要求而导致各管线安装返工。通过调整优化出图,科学安排施工顺序,合理组织管线交叉施工,使各项工作有序展开,既保工程进度,又节省开支和降低工程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