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施工变更的有效管理和动态控制目前,在建筑行业的项目不断复杂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企业单位开始选择BIM技术,由于BIM应用于施工变更管理的关键是流程的再造,将变更管理流程由传统的低效、周期长、成本高改造成高效、时效性、造价的动态控制,再进行有序管理,将更能发挥BIM技术的有价值! 工程变更是针对已经正式投入施工的工程进行的变更。在进行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对部分或全部工程在材料、工艺、功能、构造、尺寸、技术指标、工程数量及施工方法等方面做出改变。工程变更主要是工程设计变更,但施工条件变更、进度计划变更等也会引起工程变更。 1、实施变更给项目带来的风险; 2、不实施变更给项目带来的风险; 3、实施变更对项目产生的影响(进度、造价、质量方面)。 1、更改工程有关部位的标高、位置和尺寸; 2、增减合同中约定的工程量; 3、增减合同中约定的工程内容; 4、改变工程质量、性质或工程类型; 5、改变户型布局、建筑高度、层高等; 6、改变有关工程的施工顺序和时间安排; 7、图纸会审、技术交底会上提出的工程变更; 8、为使工程竣工而必需实施的任何种类的附加工作。 1、设计文件是安排建设项目和组织施工的主要依据,设计一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不得任意扩大变更范围; 2、工程变更对改善功能、确保质量、降低造价、加快进度等方面要有显著效果; 3、工程变更要有严格的程序,应申述变更理由、变更方案、与原设计的技术经济比较,报请审批,未经批准的不得按变更设计施工; 4、工程变更的图纸设计要求和深度等同原设计文件。 业主本身的需求发生变化,工程规模、使用功能、工艺流程、质量标准的变化,以及工期改变等合同内容的调整。变更是必然的,特别是精装。业主看到的施工结果与他想要的东西发生偏差,业主看图纸看模型感觉不出好坏,做了样板房必然会有更改。甚至是正式工程因为效果不理想不满意而推倒重来,这种更改的时间是无法掌控的。 设计错漏、设计不到位、设计调整,或规范标准修改了,或因自然因素及其他因素而进行的设计改变,或与现场不符无法施工非改不可等; 因施工质量或安全需要变更施工方法、作业顺序和施工工艺等,有时遇到突发情况和特殊地质情况,有时纯粹是为了方便施工节约人工,有的则是通过设计变更而进行重新报价以弥补低投标报价的损失,更有甚者,一些不良承包商买通设计,在竣工图上作有利于承包商的修改以谋取不当利益,有时则是施工错误而不得已要求设计变更,使错误具有合法性。 工程变更已成常态,几乎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可能发生变更甚至是频繁的变更。有些变更是有益的必要的,有些则是非必要和破坏性的,如果变更过程管理不当将会产生很高的代价。作为变更管理,工程前期制定一套完整、严密的变更流程来把关所有施工及设计变更引起的经济变更。 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则损失越小,反之就越大。如在设计阶段变更,则只须修改图纸,其他费用尚未发生,损失有限;如果在采购阶段变更,不仅需要修改图纸,而且设备、材料还须重新采购;若在施工阶段变更,除上述费用外,已施工的工程还须增加拆除费用,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设计变更费用一般应控制在建安工程总造价的5%以内,由设计变更产生的新增投资额不得超过基本预备费的三分之一。 变更往往是修正性变更居多,即对以前设计缺陷和错误的一种纠错,它是由于各专业各成员之间沟通不当或设计师专业局限性所致,这是由于没有一个好的交流平台所致,BIM技术的应用有望改变这些弊端。有的变更则是需求和功能的改善,无计划的变更是项目中引起工程的延期和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 造价师应在变更前对变更内容进行测算和造价分析,即使没有蓝图也能根据概念和说明进行专业判断、变更必要性分析和综合平衡,即功能增加与造价增加之间寻求新的平衡。评估设计变更的成本效应,对设计变更提供工程造价费用增减估算给集团合约采购部,为询标人事先的变更决定及变更后的预算调整提供依据。根据实际情况和地方法规标准及定额标准配合甲方做好项目施工索赔内容合情合理的裁决、判断、审定、最终测算及核算。审核、评估承包商、供货商提出的索赔,分析、评估合同中甲方提出的反索赔。
文章分类:
行业新闻
|